本周继续转载主题为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文章最后一期。

阅读前两期的文章请点击:

转载:医疗设备管理的迷失与未来(一)

转载:医疗设备管理的迷失与未来(二)


以下为转载文章:

自我突围

现状已然如此,怎么可能还会糟下去?时代总是进步的,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在抓精细化管理时把目光转向设备管理。石云说,相比以前,医院已经更加重视资产绩效管理。买回设备后,院长会考虑,什么时候收回成本。比如,他会算这样的账,原厂保修是很贵,但可以大大延迟非计划当机时间,使设备使用率提升,最后还是赚的。

由于设备科人员极度匮乏,基层医疗机构更多选择借助信息化实现设备管理。苏光彩向记者介绍,2013年以后,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永平县人民医院开始借助互联网和远程维修解决设备管理难题。医院引进第三方公司建立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工程师只要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移动软件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将设备运行情况、维修记录、现存问题发送到设备科管理终端和第三方维修公司的终端。这样可以实时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实时解决问题。

苏光彩说得明白,县级医院招聘和培养维修人员非常困难,养一两个工程师解决不了问题。使用设备管理系统后,维修成本比原来大幅降低,原来出问题后设备科不能第一时间知道和报修的情况再也不会发生。

对于三级医院来说,医工队伍相对完善,如何让人员发挥更大能量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胡峻坦言,医工人员对技术的了解上甚至比不上临床专科的医生,因为临床专科掌握着更前沿的动态。因此,她计划在医院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工程师跳出医学工程和设备领域的局限,参加临床专科学术交流会,到前线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主动提高技术水平。

设备维修和售后服务是一大难题,很多医院已经探索出了积极有效的方法去应对。很早之前绵阳市中心医院就摸索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子:从设备采购时就把维修考虑进去。“买的时候厂家之间是竞争关系,医院是主动的,买了设备之后,厂家就主动了,医院被动。所以,我们在买设备前都要做一个详细的市场调查和询价。”

黄素红向《中国医院院长》解释道,市场调查包括设备本身的价格和主要零配件的价格、维修的收费和保修期结束后买保的价格。价格和服务都要原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共同对医院做出承诺,固化下来,写进合同附件。这样做的好处非常明显,从采购开始就考虑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支出,可以使医院有很好的把控。虽然前期买设备时花的精力比较多,但给后续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带来极大便捷。“在设备竞争阶段谈好的价格,都比前期没有谈后面再去谈的价格低相当大的幅度。”黄素红说。

目前,三甲医院大型设备基本都选择原厂服务,把不太重要的设备交给第三方。但为了压价,三甲医院会选择用第三方制衡原厂,有了第三方作为筹码,医院就有了让原厂降价的武器。

李斌指出,完全靠医院自身努力解决设备管理问题很难,最终还是要落到产业的国产化上。实际上,医院越来越感觉到,国产设备在服务上比进口设备做的更好。东软医疗自1997年研发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国产CT,到目前已占到大约20%以上的国内CT市场份额。东软能够快速布局市场的原因之一,是在国内建立了8个大区、26个服务站、8个备件中心、近三百人的现场服务工程师团队。

程朝阳不无自豪地说:“东软不仅是一个产品提供商,更是一个服务提供商。东软正在不断拓展远程服务能力,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客户报修实时提供解决方案。对于设备管理,强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只是维修保养,更关注早期预警,日常质量控制,加强用户使用操作培训。”

国产设备能提供超过进口厂商标准的服务,且在价格上远远低于进口厂商。这无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医院设备管理产生积极意义。

变革将至

无论承认与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医院正在逐渐失去设备维修能力。县级医院本来就没有维修能力,大型医院有工程师但人手不足,厂家技术垄断形成技术壁垒,工程师无能为力也不愿动,维修能力越来越弱。大型设备维修由原厂操办,中小型设备维修正逐步托管给第三方。维修不再是医工人员工作的重点。设备管理部门和医工人员必须看清形势,及早转型。

行业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近年来已经呼吁将医院设备科的工作重心由设备采购和维修转移到设备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上来。曹雪涛也建议,“现在医院都有总护士长,以后是否可以设个首席医技工程师,来总管医院大型设备的引进、使用、配额。”在他看来,只有强化医学工程师与日常医疗的融合、着力发展好生物学工程专业,我国高科技医学设备自主研发以及临床医疗人才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目前,已经有不少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转变,工作模式由采购和维修向开展检测、预防维护、科教等工作转变。医工人员不再承担维修任务,但需要对厂家的维修做出判断和监督,判断设备是否具有维修价值,确定维修方案,选择适宜保修方式。

对于医工人员新的角色转换,黄素红提出三个标准。一是要有能力判断设备在哪一块出了问题;二是要有能力监管原厂和第三方的操作;三是要有能力做好质量控制,做好做检测计划。周宏斌则认为,设备科最重要的职能是帮助医院进行设备配置的总体规划。现在有些大型医院资深的设备科长做得很好,但基层设备科长多是放射科的技术员,专业能力都不怎么样,看不了那么远,做不了规划。

在石云看来,医学工程师在未来应该做临床医学工程转化,做医疗设备的迭代更新,对接医生和厂家,助力厂家通过临床研发生产医疗器械、改进医疗器械。“这是未来最重要的职能,这个地位谁也替代不了。”

胡峻持有完全相同的观点,她认为,维修外包出去以后,医学工程师要向临床工程师转型,把设备搞透,指导临床充分利用设备。安医大二附院在安徽省较早安装了滑环CT,当时大家都不理解什么叫滑环,维修CT出身的胡峻带头学习,挖掘其中的应用软件。胡峻介绍,现在设备闲置的情况不常见,但设备功能没有完全发挥的情况却很常见,临床只是用了其中和治疗相关的小部分功能,大部分功能没有被发掘、应用。临床工程师就去做这些发掘工作,然后指导临床应用。在这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临床需要而设备达不到的功能,临床工程师可以反过来向厂家提出建议,并形成一些科研上的项目。

概括起来,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包括保障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性和诊断检查时的可靠性,使医疗器械一直保持优良的运行或待运行状态;保障医务人员在使用现代医疗设备时用得规范、符合标准,确保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预定效能;推动和参与适合医疗实际需求的创新技术的研发活动,培养新型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才。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让临床工程成为医院的科技中心

这就是医工人员转型和设备管理发展的终极方向吗?金东不认同。他持有一个看似疯狂的观点:临床工程可能会弯道超车,走到临床前沿。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图像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大量涌入医疗领域,一大批最尖端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程师进入以后会让临床工程从业人员迅速膨胀,临床工程从台后走到台前,成为医院的科技中心。

金东预言,未来医生会变成科研工作者,他们的职责是教会机器,让其通过人工智能诊断、大数据、图像识别、自我学习技术完成疾病治疗活动。而这些都属于临床工程范畴。这些场景会在未来10年发生。

他提醒医院管理者要看清形势,把握未来,现在再不重视临床工程,相当于国家不重视科技部。当临床工程跟最前沿的技术嫁接起来,医院就会快速发展,就会走到前面。

转自:《中国医院院长》2017年10期 刘文生

Categories: 咚咚分享

Related Posts

咚咚分享

咚咚带您回顾 | 2021年1月大事记

1月已过,2021年已经过了1/12,让我们来回顾下咚咚1月大事记。 Read more…

咚咚分享

公租房、青年公寓、员工宿舍……小小二维码提升居住体验!

如今,住房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了。除了家庭自有住房,国家近几年提倡的公租房 Read more…

咚咚分享

打响运维协同战“疫” | 咚咚维保云免费开放运维管理系统

2月10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在持续,全国多地企业迎来集中返工。为有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