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继续转载主题为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文章第二期。
阅读前两周的文章请点击:转载:医疗设备管理的迷失与未来(一)
以下为转载文章:
边缘设备科
医院设备管理的所有问题和症结最终都落脚到那个一直以来都不受医院重视的科室——设备科。这些年来,医院设备管理的变化往往从设备科名称变更为医学工程科(部)开始。黄素红说,设备科跟医学、临床联系没那么紧密,医学工程科则上升了一个高度,除了日常采购和维修,还要加强和临床的联系,包括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
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学工程科目前有15个人,其中4个专门负责中心制氧系统的维护和值班,做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共11个人,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7名,专科生1名,都是工科毕业,其中6人没有编制。这样的人员和学历结构,用黄素红的话说,“在同级医院中还算可以”。
从去年开始,绵阳市中心医院医工科开始关注并逐渐开展风险高的临床设备检测和质量控制。“设备品种太多了,要做到全部检测很困难,会增加运医院运行成本,很多工作都是在逐渐摸索中开展的。”黄素红道出了一个市级医院设备科开展工作的逻辑。
医院这几年才开始慢慢关注生命支持类设备的质控
安医大二附院医学工程与信息部共有21人,有1名博士,还有数名硕士,基础相对好一点。安医大二附院是一家2008年建成的新医院,新成立的医工部在管理制度上避开了老医院普遍存在的缺陷,从一开始就出台详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但在关键的质控环节,仍有很多掣肘。
“检测设备很贵,要说服领导有难度。我们做的只是呼吸机和监护仪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设备,其他设备只是泛泛地做一些。”胡峻坦言。
绵阳市中心医院和安医大二附院有同级医院中发展较好的设备科,尚且需要为医院运行成本让路,遑论其他其医院了。长期以来,医院设备科都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用李斌的话说,设备科很痛苦,一是人员不足,二是没有被当做一个专业。
设备科在医院的地位从人员构成就能体现出来。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是,很多医院把设备部门作为消化多余人员和安排领导亲戚家属的场所。设备科人员在网上怨言不断,“设备科就适合那些有关系、家庭条件不错、想混日子的人待”,“在医院设备科工作快4年了,今年报考了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生,希望能以此为跳板去企业”。
设备科长轮岗制度饱受诟病,却一直在医院大行其道。一项由长沙市中心医院医学工程部组织的调查显示,湖南省43家样本医院(三甲医院28家)中,设备科负责人任期仅9家是固定的,其余都是定期轮岗。轮岗对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延续性造成的不利影响显而易见,更严峻的是行业根本就没有设备部门负责人的培训机制。
相比医院临床科室,设备科工程师参加的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工程师抱怨医院不给培训机会,“根本不考虑医疗维修人员”。
上述调查显示,23%的医院工程技术人员多年未参加培训,仅20%的设备科工作人员每年有大于两次的学习机会。认为当前继续教育项目开展较少,难以满足需求的医院有14家,占35%;认为太少和完全不满足需求、影响工作人员成长的占到55%。
人员不足是设备科面临的另一大挑战。一般的三甲医院,管理资产数以亿计的医疗设备的设备科通常只有十几个人,还不都是医学工程专业的,大多数人员是电子、计算机、财务、护理、药学等出身。
李斌对《中国医院院长》直言,即使目前设备科人员增加一倍也不能满足医院实际需求。301医院医学保障部超过惊人的100人,可在曹德森看来,“这么多资源做起来仍然捉襟见肘”。
“在设备科待了20年,工作太繁琐了,维修保养是一方面,管理也是大文章,一个人忙着应付检查、验证、监测、建档、购买设备等,天天焦头烂额。”一位设备科工程师说。
一方面力量不足,很多工作难以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激励不足、管理混乱,设备科多年来养成的慵懒、散漫、解决问题拖拉等坏习惯也影响科室发展和外界对其的认识。徐磊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设备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责任心不强的人大有人在”,很多工作流于形式。
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特长得不到发挥、没有成就感、待遇和技术职称评定不平衡,有更高追求的工程技术人员结束自己的技术生涯,投身于商贸活动或行政。这致使医院很难建设起一支长期稳定的技术队伍。
谁的责任
从管理到质控、维修,再到设备科发展,所有症结高度关联,互成因果,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和系统场景。但问题的关键是,造成如此现状的根源是什么?
人们很轻易地就把矛头指向了医院管理者。事实也的确如此——医院管理者的认识和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院设备管理的方面和高度。“关键看院长重视不重视,院长不给你配备人员,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金东说。
从经济学角度讲,设备管理是幕后工作,不直接产生效益,反而要砸钱进去院,长从心底就有排斥。从李斌的观察来看,现在普遍的现象是,院长重视,医院设备管理就能得到支持,换了院长,觉得这个科可有可无,慢慢地就弱化了,甚至外包了。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院长已经越来越关注设备管理”的声音,愿意接受采访的院长也表示自己很重视这方面的管理,准备引进几个人员,但这更多是一番辩解和自我安慰。设备管理再怎么重要,在院长那里也无法和临床管理相提并论。
地处云南省的永平县人民医院设备科共有3人,院长苏光彩向《中国医院院长》直言,医院一线医生的引进需求远比医工科的急迫,“你说院长会作何选择”?
院长重视程度是一方面,设备科自身的定位和态度又是另一方面。在曹德森看来,医工科主任和院长的沟通对科室发展往往起到很大作用。医工科主任要把设备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来,拿出解决方案,使方案落地执行,把结果反馈给院长。这样才能贴近院长,成为院长管理的左膀右臂。
曹德森对目前医工科自甘堕落的现状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医工学科建设伤害最大的,就是以职能定位,而没有上升到学科定位。职能定位和学科定位是天壤之别,职能是学科的一部分。定位低、起点低,就让别人认为你是采购员和维修工。这种错误的定位,天生就让别人没法重视你。”曹德森对《中国医院院长》说道,语气中难掩失望与激愤。
实际上,医院往往也是“受伤者”。苏光彩说,现在的问题是县级医院招不到医学工程人员。政府严格控制编制,临时工是不愿来的。“我们引进一个人员还要报人社局,要反复沟通说明,最后还不一定成功。他们会说医生都招不到,看病问题都没有解决,引进工科人员干嘛。”
金东指出,目前政府部门根据床位数配备医生、护士的人员编制,却没有根据床位数、医疗设备数配备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编制,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相比编制,更值得关注的是医工人才的短缺。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曹雪涛在去年两会上呼吁国家重视生物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他介绍,目前全国有300多所大专院校设置了生物学工程专业,但真正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学科教育与国际接轨,学位能受到国际认可的很少,这是由于目前国内生物学工程专业的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滞后造成的。
人才培养体系滞后导致我国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工作模式等都与工作要求差距较大。据某省调研,从事临床医学工程工作的人员仅5%是临床医学工程专业毕业,7%为医学影像专业毕业,83%为其他医学专业、工程专业人员。
除了客观原因,对于医院设备管理出现的种种问题,政府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医疗器械监管过程存在“重产品审批,轻过程监管”的状态。许多医疗器械在上市之前非常严格,往往几年都审批不过一个产品,但上市以后,在医院使用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几乎无人监管。
医疗设备过了保修期,其安全性、有效性部分由质监部门负责。受检测设备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质监部门也只能承担与计量有关的部分内容,剩余的大部分内容目前尚处于监管空白。况且计量工作也存在很多漏洞。胡峻就直言,专业的计量部门在医院的检测往往流于形式。如血压计,不管新的旧的一年都要检测两次,一个血压计成本50多元,检测一次就40元,成本很高,医院苦不堪言,有10个血压计就只拿出3~4个检测。
苏光彩也提到,当地卫生监督所检测能力薄弱,根本检测不出设备的毛病。他举例说,医院有一台彩超,卫生监督所检测前还好使,检测后图像就不行了,最后只能叫厂家来修。
“计量检测只是过过关而已,没有起到计量检测应该起到的作用。质控谁来做、怎么做还是一个应该探讨的问题。”胡峻说。
李斌表示,上海在卫生计生委的领导下成立了18个质控中心,对质控做一些专业性的工作,但目前还处在检查、督查、规范阶段。“比较薄弱,很多措施没有落实。”
转自:《中国医院院长》2017年10期 刘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