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法与定期维修制

早期的定期维修制增加了维修工作量、维修费用及停机时间,其结果是做了很多无效维修,却不能及时排除随机故障和早期故障。对故障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定期维修对许多故障的控制并不起作用,所进行的分解检查不能提供尚可使用的零件在何时会可能出现故障的真实情况,过多的拆修反而易产生人为故障、增加维修消耗、降低维修效率。
理论证明,对于复杂的机械设备,其故障主要是随机性的,而定期维修不能排除随机故障,因此,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维修方法产生了怀疑。这时期有的国家开始通过应用可靠性大纲、针对性维修、按需检查和更换等试验性工作进行探索,在统计的基础上初步产生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
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法与视情维修制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方法也是对传统的以预防为主的维修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对维修的认识由原来的工作—磨损—故障—危及安全演变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机械设备可靠性下降的因素,以保持恢复机械设备的固有可靠性。
通过对机械设备各环节中可靠性诸因素的分析,科学地确定维修工作项目,优选维修方式,确定合理的维修周期,只做必须做的维修工作,既使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得到恢复,又节省维修时间和费用。

故障原因分析是一门涉及众多技术领域的综合学科,例如:系统分析、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测试分析,以及有关疲劳、断裂、磨损、腐蚀等各种学科的知识。这里仅对故障原因分析程序和方法作一些简要的介绍。值得注意的是,发生故障的部件、零件虽各不相同,其分析的方法与步骤也各有差异,但故障分析的基本程序却是共同的。